粉体基本知识:粉体粒度、粒径分布、密度、流动性、比表面积

更新时间:2025-09-12 所属栏目:企业博客 作者:湖南粉体 浏览:72

工业上大量原材料都是粉体,了解这些粉体的性质、参数有利于生产工艺顺利进行。粉体的粒子学特性包括粉体粒度、粒径分布、密度、流动性、比表面积等。

 

粉体基本知识

 

一、 粉体基本特性

  1. 粒度(Particle Size):颗粒的大小统称为粒度,又称粒径或直径。对于球形颗粒,其粒度直接用直径表示;对于非球形颗粒,则采用“等效粒径”的概念来描述。
  2. 粒径分布(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, PSD):又称分散度,是指不同粒径的颗粒在全体粉体中所占的百分数。根据计量基准不同,可分为数量分布、表面积分布和质量分布。常用表示方法有列表法、图示法和函数法。
  3. D10, D50, D90, D97:在累积粒度分布曲线中对应的特征粒径。D50又称中位径,代表样本中50%的颗粒小于该值;D90和D97则常用于表征大颗粒端的分布情况,对产品质量控制至关重要。
  4. Span值(Span Value):衡量粒度分布宽度的指标,计算公式为 (D90 - D10) / D50。值越大,表示分布越宽;值越小,分布越集中。
  5. 真密度(True Density):粉体质量除以不包括任何颗粒内外空隙的体积(物质真实体积)所得的密度。
  6. 颗粒密度(Granule Density):粉体质量除以包括开口细孔与封闭细孔在内的颗粒体积所得的密度。
  7. 堆密度(Bulk Density):又称松密度(Loose Bulk Density),指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的体积(包括颗粒自身孔隙和颗粒间空隙)所得的密度。对于同一种粉体,真密度 > 颗粒密度 > 堆密度。
  8. 振实密度(Tapped Density):粉体在规定条件下经过多次敲击振实后所测得的堆密度。
  9. 孔隙率(Porosity):粉体层中空隙所占的比率,即颗粒间空隙和颗粒本身孔隙所占体积与粉体总体积之比,以百分率表示。
  10. 球形度(Sphericity):表示颗粒形状接近球体的程度。球形度越高,通常流动性越好。
  11. 长径比(Aspect Ratio):颗粒的最长径与最短径的比值。对于纤维状或针状颗粒,这是一个重要参数。

 

二、 粉体力学与流动特性

  1. 流动性(Flowability):粉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难易程度,与粒子的形状、大小、表面状态、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。
  2. 休止角(Angle of Repose):粉体从漏斗下端自然流出后堆积成圆锥体,圆锥体母线与水平面的夹角。是评价流动性最简易的指标,角度越小,流动性越好。俗称安息角。
  3. 崩溃角(Angle of Fall) / 平板角(Angle of Difference):测量休止角后,对粉体堆施加特定冲击,堆积面崩塌后形成的角度。崩溃角与休止角之差可反映粉体的结拱倾向。
  4. 内摩擦角(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):粉体内部颗粒间发生滑动时,剪切应力与法向应力的比值对应的角度,反映了粉体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。
  5. 壁摩擦角(Angle of Wall Friction):粉体与接触器壁(如料斗壁)之间发生滑动时的摩擦角,是设计料斗锥角的关键参数。
  6. 压缩度(Compressibility Index) / 卡尔指数(Carr‘s Index):通过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计算出的流动性指数,公式为[(振实密度-松装密度)/振实密度] × 100%。值越小,流动性越好。
  7. 豪斯纳比(Hausner Ratio):振实密度与松装密度的比值。与卡尔指数类似,是评价流动性的重要指标,比值越大,流动性越差。
  8. 流出速度(Flow Rate):单位时间内从特定孔径的漏斗中流出的粉体质量,用于直接量化流动能力。
  9. 可压性(Compressibility):表示粉体在压力下体积减少的能力。
  10. 成形性(Compactibility):表示物料被压缩后紧密结合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既定形状(压块)的能力。

 

三、 粉体表面与化学特性

  1. 比表面积(Specific Surface Area):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表面积。是表征粉体粒子粗细和固体吸附能力的重要参数。
  2. 吸湿性(Moisture Absorption, Hygroscopicity):指固体表面从环境中吸附水分的现象。可能导致粉末流动性下降、固结、润湿甚至液化。
  3. 润湿性(Wetting):指固体界面由固-气界面变为固-液界面的现象。
  4. 粘附性(Adhesion):指不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,导致粉体粒子与接触表面(如器壁)之间的粘附。
  5. 凝聚性(Cohesion):又称粘着性,指同种分子间产生的引力,导致粉体粒子之间相互粘附而形成团聚体的现象。
  6. 静电性(Electrostaticity):粉体在输送、碰撞、摩擦过程中产生并积累电荷的倾向,影响流动性和操作安全。
  7. Zeta电位(Zeta Potential):颗粒在溶液中滑动平面上的电位,是表征胶体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关键指标。绝对值越高,颗粒间静电斥力越大,体系越稳定。
  8. 表面能(Surface Energy):颗粒表面分子比内部分子多出的能量。表面能越高,颗粒越不稳定,粘附性和凝聚性越强。

 

四、 测量与分析方法

  1. 筛分法(Sieving Analysis):利用一套标准筛进行粒度分析的传统方法,结果以质量分数表示,适用于较粗的颗粒(>38μm)。
  2. 激光衍射法(Laser Diffraction):当前主流的粒度测量技术,通过分析颗粒对激光的散射模式来反算粒度分布,测量范围宽、速度快。
  3. 动态图像法(Dynamic Image Analysis):通过高速相机捕捉运动中的颗粒图像,并实时分析其粒度和形状(如球形度、长径比)。
  4. BET法(BET Method):基于Brunauer-Emmett-Teller理论,通过低温氮吸附数据计算比表面积的标准方法,也可用于分析孔径分布。
  5. 压汞法(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, MIP):利用汞对材料不润湿的特性,在高压下将汞压入孔隙中,根据压力与压入汞体积的关系计算孔径分布,主要用于测量较大孔隙。

 

五、 加工单元操作

  1. 粉碎/研磨(Crushing/Grinding):通过机械力将大块固体物料破碎成细粉的过程。
  2. 分级(Classification):将颗粒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离的操作,常与粉碎组成闭路循环系统。
  3. 混合(Mixing):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成分的粉体均匀混匀的过程。
  4. 造粒/颗粒化(Granulation/Agglomeration):将细粉通过团聚作用制成较大、流动性更好的颗粒的过程,旨在改善操作性、防止粉尘等。
  5. 干燥(Drying):去除粉体或颗粒中湿分(水分或溶剂)的单元操作。
  6. 气力输送(Pneumatic Conveying):利用气体能量在管道中输送粉体物料的方式,分为稀相输送和密相输送。
  7. 贮存与给料(Storage and Feeding):涉及料仓/料斗的设计以及稳定可控的排料设备(如旋转阀、螺旋给料机)。

 

六、 常见问题与现象

  1. 偏析/分离(Segregation):由于颗粒在粒度、密度、形状等方面存在差异,在振动、输送等过程中发生的分离现象,会破坏混合物的均匀性。
  2. 扬尘(Dusting):细小的粉体颗粒在气流作用下悬浮到空气中的现象,关乎职业健康与安全。
  3. 拱桥(Arching) / 鼠洞(Ratholing):粉体在料仓中下料时,因内聚力和摩擦力而形成稳定的拱形结构或中心通道,导致流动中断的现象。
  4. 流态化(Fluidization):当气体或液体以一定速度向上通过粉体层时,颗粒被流体托起,整体表现出类似流体状态的现象,广泛应用于干燥、反应等过程。
  5. 粉尘爆炸(Dust Explosion):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在达到爆炸浓度极限后,遇点火源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,极具破坏性。

 

相关文章:
粉体特性全面解析:从基础物性到工艺优化的科学内涵
低流动性粉体处理全指南:从特性识别到高效研磨解决方案
干磨与湿磨是什么?粉体材料研磨方式全面解析

有任何疑问,请联系我们

想了解 设备详细参数 / 免费获得方案配置 / 免费试磨样品 / 来厂实地考察 / 定制开发服务 / 留下您的问题和联系方式,我们将及时回复您。

选择您需要的行业解决方案

在线留言

在线留言